小寶寶身體弱,抵抗力差,消化功能也發(fā)育不完全,所以在喂養(yǎng)寶寶的過程中,媽媽們可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,以下是哺乳期嬰兒常見問題的預防和處理。
1、吐奶和溢奶
新生兒的胃幾乎呈水平位,胃的發(fā)育還欠健全,特別是噴門部的括約肌比較松,所以當胃部充滿乳汁,特別還混有嬰兒啼哭或吸吮時吞人的空氣時,奶便容易反流出來,出現(xiàn)吐奶和溢奶。預防的方法是在每次喂哺后都應將嬰兒豎抱起靠在母親的肩上,輕拍嬰兒背部,使他將胃中的氣體吐出來(打呃),就可避免吐奶。嬰兒躺時應取右側(cè)臥位,并將上半身墊高些。
2、體重增長緩慢
母乳喂養(yǎng)的嬰兒一般不如人工喂養(yǎng)的嬰兒胖,但只要體重增長,每周平均在125g左右就是正常的、嬰兒并不是越胖越好或增重越快越好越健康。胖并不是健康的標志,相反提示營養(yǎng)過度,我們提倡孩子要長得結(jié)實、不要胖,如果增重達不到標準,則要尋找原因,如是喂哺次數(shù)太少、時間太短,則應增加喂哺次數(shù)和延長喂哺時間,另外還需檢查嬰兒是否有病。
3、嬰兒拒絕喂哺
這是個重要的問題,要認真尋找原因。先從母親方面看:喂哺的姿勢是否正確,是否有足夠的信心,耐心和愛心,有沒有吃特殊的特別是刺激性的食物,噴射反射是否過強或過弱,有時噴乳反射過強,嬰兒來不及吞D因亦會拒哺,有時乳房過脹,使嬰兒含接有困難,都應在喂哺前先擠掉一點奶。再從嬰兒方面找原因:嬰兒是否有鼻塞,口腔內(nèi)有無鵝口瘡,這些都會影響吸吮。如嬰兒還有嘔吐、腹瀉、嗜睡、黃疸等情況,則應詳細診治,采取相應措施。
4、母乳性黃疸
新生兒在出生后第2-3天會出現(xiàn)皮膚和鞏膜的黃染,一般于7-10天自行消退,稱“生理性黃疸”,母乳喂養(yǎng)的嬰兒中有少數(shù)(約1%)在生后1周末開始出現(xiàn)黃疸,可持續(xù)3-10周,黃疸并不嚴重,除黃疸外,嬰兒其他都正常,體重增長亦正常,稱母乳性黃疸。這可能與乳汁中存在的某種物質(zhì)有關,無危害,可持續(xù)母乳喂養(yǎng)。但是必須首先確診黃疸非嚴重疾病所致。對有母乳性黃疸的嬰兒如果暫行喂哺48小時,黃疸會有所消退,膽紅素水平會明顯降低,再繼續(xù)哺乳,又會輕度上升,但不超過原先水平。